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创意方阵工业设计案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创意方阵工业设计案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吴起创立的魏武卒是战国时期的典型,它是新时代的产物。这支军队从制度、战术等全方位碾压了当时其他国家,更不用说落后的秦国。我们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对比魏秦两国军队。
一、制度
历史上常常把三家分晋视为战国的开端,实际上魏国首先变法,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国,才是真正意义上战国时代的开始。什么是战国?换一个词也许就更容易理解了,那就是古典军国主义。所谓的战国,其实就是全民皆兵的国家。魏国是第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魏武卒其实就是从中挑选的精锐。魏国给予了武卒非常高的待遇,不仅赏赐田宅,还免除全家的徭役和赋税。
那么秦军当时是什么状态呢?
西周的封建体系,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层层相封,提供相应的军事政治义务。到了春秋时期,所谓的礼崩乐坏,上层的权威丧失而已,整个体系依然在维持着。战争爆发的时候,是由贵族召集自己封地的人前往战场。战国以前,各国实行的是兵农合一制度。也就是说农民有服兵役的义务,但是真正的作战主力是贵族。农民更多的是负责后勤保障等工作。后来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开始参与战斗。但是无论是训练还是装备,农民的战斗力都无法跟贵族相比。贵族享受的是世卿世禄,而农民即使有战功,也没有任何封赏。当时的秦军就处于这样的状态,所以人数再多,也比不上魏武卒的战斗力。
二、战术
魏武卒选拔标准很高,纪律严明,训练非常严格。《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吴起定的训练模式是“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也就是说,魏武卒最为重要的,不是单兵的作战能力,而是团体的作战技巧和作战经验。而当时的秦军是什么样呢?商鞅变法时说“秦人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我们可以理解为秦人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但是在阵法协作上有难度。这样对比下来,我们会感觉,魏武卒就仿佛是马其顿方阵,而秦军则像波斯军队。区区几万马其顿方阵,就能轻易击败数十万波斯军队。
吴起打败的秦军不是20万,而是50万!
首先要了解的是,魏武卒一共10万,这次吴起所率领的魏武卒不是战斗经验丰富功勋卓著的那5万,而是没有取得战功的那5万人。换句话说,吴起与秦军的这次大战,是为了让没有功绩的士兵刷战绩的。
5万魏武卒击败50万秦军,看上去很魔幻,实际上却情理之中。
吴起从来不care敌人有多少,敌人多强大,他只想知道敌人在哪里。因为吴起就是一位天才的战争指挥家。即便在鲁国当门客的时候,他都敢率领文弱的鲁军直面气势汹汹的齐军,而且吴起能轻松将其击败。
魏武卒是吴起亲自训练的精兵,这5万人虽然没有战功,但并不是他们的战斗力弱。由于魏武卒战力强悍,在作战时,很多排在后面的士兵还没等到出手的机会魏军就胜了有什么办法!
而且魏武卒军纪严明,没有命令不得随意出击,否则斩首,所以这些没有战功的士兵既希望上阵杀敌,也不敢随意出战,都憋着一股劲好好的打一仗。
秦军虽然在和西戎作战时百战百胜,但这些军队还处于好勇斗狠的原始时期,远不是商鞅变法之后怯于私斗勇于公战的虎狼之师,打起仗来还是乱哄哄的,虽然一个个悍不畏死,与军纪严明的魏武卒相比还是要差不少。整肃军纪也是商鞅变法后对军队的一大改革任务。
在《吴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在吴起参加指挥的七十六次战斗中,有六十四次全胜,十二次打了个平手,无一败绩。这样的战绩可谓令人瞠目结舌。其中记载的最著名的一战,就是吴起以五万军队大破秦军五十万。
据《吴子》一书,此役时间是在吴起改革魏国军事后的第三年。秦国大举用兵,迫近西河。驻守西河的魏国士兵奋起反击,有效阻滞秦军的攻势。
魏武侯紧急召见吴起,商讨抗秦之法。吴起提出一个奇怪的条件,请求魏武侯拨给五万从未立过功的士兵。魏武侯觉得很奇葩,吴起就解释说:“要打胜仗,最重要的有三条:士兵乐于听命、乐于战斗、乐于拼死。要做到这三条,就要厚待立功之人,激励没有立功的人。”如今五万未立过功的战士,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战斗决心很大,在战场上是难抵挡的。
开战前,吴起还发表演讲,大意是“诸吏士就要跟随我迎击敌军了。不论是车兵、骑兵或步兵,倘若车兵不能掳获敌人的战车,骑兵不能掳获敌人的战马,步兵不能掳获敌人的士卒,那么就算打败敌军,也不能算立功。”
把士气调动起来后,魏国武卒爆发惊人的战斗力。战斗的结果是,吴起以五万之众,大破五十万秦军。不过,《吴子》一书中的说法,有很大水分,因为当时秦军绝不可能有五十万人。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吴子》一书中所记的这次战役,有可能就是武侯七年的秦魏阴晋之役。
在战国前期,魏国的武卒是最强悍的一支特种部队。
魏武卒为什么战斗那么强呢?我们来看看这些魔鬼战士是怎么选***的。
武卒的选拔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极其高的,根据《荀子》一书所记,武卒要通过考试的办法录取。考试时,应试者要身装三套甲衣,身背五十支箭,还要扛着一把戈,头上要戴上盔帽,腰间还要挂一把利剑,另外携带三天的干粮。在全副武装,超重负荷下,必须要在半天内强行军一百里,倘若达不到要求,立即被淘汰出局。除了负荷行军外,还必须要有拉开十二石强弓的力气。只要能被选中为武卒,就可以免除其家的傜役,免收其田宅税,即便是他年老了,这个优惠政策依然有效。
我们现在知道的阴晋之战,在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特别是在《史记》中是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只有在《吴子 励士 第六》中有这样两段文字:“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区区52个字,记录了战争的经过。其他史册上却没有记载,所以后人对于这场战役的经过确实了解甚少,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场战役,而且秦军是败的非常惨。
魏武卒是吴起创立的,当时在魏文侯的治理下,加上李俚变法魏国也是迅速强大,此后魏国称霸于诸侯半个多世纪。当然这里面就是要说到魏武卒,魏武卒其实也只有在吴起还在魏国的时候那么强大,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也就是说吴起在魏国的时候,魏武卒是没有败过的。这里面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河西之战,其实河西之战也是延续了一个多实际的战争,也包括今天说得阴晋之战
魏国一开始三家分晋的时候,只有河东,但是河西的归属其实晋国的时候已经是秦晋两国之间的大问题了,都想要,当时在春秋的时候秦国还是占据了大部分的河西之地的,但是到了战国初期,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率先变法强大起来,这时候的秦国由于内乱不止,各个公子之间也是争权夺位,衰败的很厉害,所以这个时候的秦国和后来的虎狼之师还是有区别的。那么魏国在吴起的魏武卒的带领下,占领了全部河西之地,此后秦魏两国就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河西之战。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急于收复河西地区,他组织了50万大军,计划毕其功于一役。可以看到魏国占领河西之后,秦国一直以来都是把这个当做耻辱的,所以历代君王都是想收复河西的,但是都是无功而返。
无奈作为中国的第一支特种兵—魏武卒太厉害了,以五万人大破秦军五十万人。整个过程是无法得知了,但是以结果来说,可以说魏武卒确实在当时来说是天下无敌的,此后也让魏国膨胀起来,开始四面树敌,把赵国,楚国,齐国都打遍了,无奈最后经过马陵和桂陵之战之后,魏武卒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魏武卒之所以所向霹雳,其一是因为选拔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训练也是相当残酷的,以当时来说,一个人打几个人是没有问题的。其二就是利益驱使,我们知道魏武卒后面衰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魏国无法满足魏武卒的欲望了,魏武卒其实和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还是有一点相似的,那就用利益来驱使,秦国是用爵位官职来驱使。魏国一开始四处征战,所以能够满足他们,但是都后来魏国衰落,也就无法再满足他们了,自然魏武卒的战斗力也就下降了。当然阴晋之战魏国能够取胜还有因为秦国急于收复河西之地,贸然出兵。当时来说秦军的战斗力和魏武卒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创意方阵工业设计案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创意方阵工业设计案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pbww.com/post/48874.html